回到主页

一位法国博士的清洁技术创业记

倍奇能源荣获瑞士阳光动力基金会“节能方案”标签

近日,倍奇能源非常荣幸获得了瑞士阳光动力基金会(Solar Impulse Foundation)授予的“节能方案”标签以及专题采访。感谢阳光动力基金会对倍奇能源在平价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上的认可!
Solar Impluse Foundation曾在2015-2016年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太阳能载人环球飞行,目前的使命是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推广可盈利的清洁技术方案。

以下为基金会专题报道:
有一个法国人,他痴迷于如何利用垃圾来创造清洁能源,而且在博士毕业后还万里迢迢来到了中国上海,帮助这里的人们将湿垃圾变废为宝,以可盈利的方式进行环保减碳,因此得到了阳光动力节能方案标签。今天我们给大家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broken image
垃圾回收,一个全球难题
垃圾问题一直是阳光动力基金会关注的重点,我们也介绍过多个相关的方案。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超过20亿吨,而在中国,仅是200个大、中城市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达到了2亿多吨。
我们在一篇旧文中曾谈到,垃圾的主要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管理不善——人类产生的垃圾中,至少有33%被露天填埋或焚烧。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数字可能超过90%。垃圾的管理不当除了造成经济和社会后果,还对环境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既包括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也包括由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释放而导致的气候变化。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固体废物产生了1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排放量的5%。而在与人们生活更贴近的食品领域,每年就有13亿吨食物被扔掉。按照Vox气候实验室的描述,如果食物垃圾是一个国家,它将是仅次于中美的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broken image

中法跨国夫妇的清洁理想

目前,对于湿垃圾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方式,好氧发酵、湿式厌氧发酵和干式厌氧发酵。好氧发酵的工艺相对简单成熟,已在许多地区普及,但却容易产生异味,并难以对原材料进行把关,影响最终堆肥产品的质量。而厌氧发酵则是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垃圾降解产生甲烷的过程,这类技术在欧洲已经比较成熟,但在中国还处在发展阶段。其中湿式厌氧起步更早,该工艺需要大量添加液体,因此会产生沼液这一副产品,并且处理周期长。而干式厌氧发酵则是更为新型的一种技术,因其发酵过程中含有更多的干物质,从而产生更少的液态副产品。今天故事里的主角倍奇能源专注的就是这项技术。
Stéphane Vernède(中文名:史奇峰)来自法国,在巴黎中央理工学院念研究生期间曾来到江苏常州实习。有一天在一家饭店拼桌时,他偶遇了未来的妻子李卓娅并因为缘分最终和她走到了一起。
博士毕业后,史奇峰如愿以偿在法国一家工程公司从事干式厌氧发酵的工艺控制和项目落地方面的工作。而在2011年,李卓娅也了解到国内的厌氧工程项目开始慢慢起步。一番调研后,两人认为虽然厌氧发酵在欧洲已经相对成熟,但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连湿式厌氧都没有太多应用案例,就更别提干式厌氧了。他们因此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前景,于2012年回国创业,在李卓娅的家乡常州成立了公司前身常州益优新能源,并在2019年借着垃圾分类政策的东风来到了上海,改名倍奇能源,希望他们的技术能够让客户“倍感奇妙”。

broken image

模块化+物联网

在创业初期,两位创始人曾希望以开发大型厌氧发酵设备为主,但在中国市场这却意味着在生产用地、设备建造方面庞大的成本支出。因此,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小型撬装式厌氧设备。所谓“撬装式”,根据百度百科,是指将功能组件集成于一个整体底座上,可以整体安装、移动的一种集成方式。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大大方便了生产者的安装和消费者的使用,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并且拥有可扩容、占地小、维护方便的特点。
倍奇能源开发的Oscar IoT远程监控诊断控制系统能够对设备进行24小时/7天实时后台监控和产出绩效跟踪,提供数据的测量、分析、可视化和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借助倍奇自主研发的远程APP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设备的无人值守,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broken image

为“碳中和”贡献力量

成立以来,倍奇能源已经拥有5项自有专利和多项国际安全认证。除了国内市场,公司还把产品推向了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并且和法国的苏伊士环境集团、欧尚集团、德国德乐集团等行业巨头达成了合作。
另外,倍奇能源也在积极探索公司业务,除了开始研发产能更高的中小型设备外,还拓展了餐饮、厨余、零售、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可以说,只要是有湿垃圾产生的地方,就有其设备的用武之地。近期,公司着力研发食品工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工艺,新技术在单位面积产能、发酵效率、人工智能控制方面得到更多的提升。其第一个食品工业的EPC项目将于今年9月完成施工投入运行。该项目可处理30吨/日的工厂有机废弃物(污泥、废土豆、土豆皮、餐厨垃圾)并转化为清洁电能,可替代工厂每日耗电量的21%左右。
回忆起创业道路上的艰辛,创始人和我们坦言其最大挑战是如何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市场可以接受的产品,以及如何取得设备性能和售价之间的平衡。好在他们在天使轮融资后通过自有工厂优化了生产工艺和供应链,并自主研发核心设备的工艺设计从而减少了采购成本。
对于欧洲和中国的清洁技术市场,史奇峰和李卓娅夫妇俩也觉得大有不同。如果说欧洲更加以市场为导向,中国的相关企业则在市场竞争力之外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中国今年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标就是很好的政策机遇。据倍奇能源的调研分析,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中国需要年产24000太瓦时的清洁电能,以及19000太瓦时的清洁燃料,两位创始人表示希望可以为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